“触控狂热”遍布电子产业 诸多角落开花结果
供应链
触控萤幕市场的吸引力在短短几年内就集结了一个成熟的全球供应链,涵盖制造透明感测器的台湾和日本制造厂;以改变电阻或电容的方式应用于手指触控的美国和欧洲控制器晶片制造商;以及添加透明上盖、层压透明薄膜,并整合电子产品的模组制造商和系统整合商。
传统的电阻式触控技术在可加以变形的不同层上使用两个导电聚合物,因而不管用手指或触控笔接触上层皆可顺利作业。亚德诺(ADI)、德州仪器(TI)、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和其它混合讯号晶片制造商所提供的现成电阻式控制器更为简化且非常准确,但通常无法辨识多点触控。业界已经为电阻式触控发展出几种不同的架构,针对不同的应用采用不同数量的接线(如四线或八线)可使任务更简化或更准确。
“触控技术相当的多样化,针对不同应用发展出许多专用方法;但一般来说,电阻式触控是较传统的技术,而投射式电容最近已成为业界的主导技术,”DisplaySearch公司新兴显示技术副总裁Jenny Colegrove说。
投射式电容触控开始称霸于高阶行动设备中。然而,智慧家电和安全键盘并非真正必须要用到电容式触控,同时对于某些应用来说,即使是电阻式触控技术也已经够用了。因此,“电阻式触控仍然相当普及,因为这一技术较为成熟且价格较低,而投射式电容在大尺寸萤幕中仍存在良率和层压制程等问题,”IHS iSuppli公司的Alexander指出。 “只要仍存在多种萤幕尺寸、应用环境、价位以及使用这些设备的情况下,业界就有必要提供各种不同的触控技术。”
投射式电容技术以一个讯号驱动透明电容层板,然后再以类比数位转换器(ADC)测量相邻层板的变化。电容式感测器通常以菱形图案分别排列在玻璃两侧或同一侧。一支智慧手机通常要用到几百个电容感测器,而平板电脑所需的数量更高10倍以上多,从而使智慧控制器晶片可在一定解析度的情况下辨识任意数量的触控作业,即使是的孩子的手指也能侦测到。包括Cypress和IDT等几家控制器制造商已为此提出了不需跳线的专用技术模式。
多点触控手势功能一开始可实现两指缩放、三指滚动以及四指拨移,而今由于多点触控功能更多变化而扩展至实现更细致的萤幕物件操控应用,多点触控功能也变得更具自由度。高品质的透明感测器模式可支援智慧手势辨识,这一智慧化的实现来自于可防止多指抖动以及决定手指讯号的控制器演算法。触控萤幕控制器传送讯息给应用处理器,从而辨识出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手势,例如以手指轻点表示选择、上下推移表示滚动,以及两指缩放物件大小等功能。
区域市场
台湾与日本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高阶投射式电容触控萤幕制造基地。台湾的胜华科技(Wintek)和宸鸿(TPK Touch Systems)两家公司(都是苹果的供应商),以及快速成长中的洋华光电(Young Fast)和介面光电(J-touch)就占掉全球大部份的触控面板出货量。日本供应商郡是(Gunze)、铃寅(Suzutora)和DMC(位于大阪,但与美国德州奥斯汀Touch International结盟)正迅速提升其制造业务的竞争力,以便能与全球三十多家触控萤幕制造商较劲。中国制造商至今尚未开发出高阶的电容式多点触控技术,因为这种触控萤幕很难用触控笔来书写,因而仍持续制造较能有效辨识中文字体的电阻式触控萤幕。
在触控萤幕控制器晶片供应商方面,爱特梅尔(Atmel)为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的Xoom、三星(Samsung)公司的Galaxy Tab以及其他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与智慧手机供货;赛普拉斯半导体(Cypress)提供RIM的BlackBerry PlayBook与Barnes & Noble的Nook平板电脑,以及包括宏达电(HTC)等公司的几十款智慧手机;Synaptics则供应IDEOS S7Slim超薄平板电脑以及其他多款Android和Windows手机所需。同时,包括iPad 2以及许多iOS装置中都可看到采用博通(Broadcom)公司的触控控制器;而根据Chipworks公司表示,德州仪器(TI)的触控萤幕控制器已用于所有的iPhone型号中,包括iPhone 4。
爱特梅尔公司可说是勇居触控萤幕控制器设计订单的宝座,除了Xoom和Galaxy Tab以外,该公司同时也拿下了LG的G-Slate、宏基(Acer)的Iconia、华硕(ASUS )的Trasformer、戴尔(Dell)的Streak以及几乎所有其他基于Android平台的平板电脑订单,再加上全球前10大顶级智慧手机中,该公司就取得了其中8款的订单,从HTC的4G Evo到摩托罗拉的Droid等均包括在内。
“爱特梅尔具有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最快反应时间──每秒300次vs每秒70次──这意味着该公司的产品够更准确地侦测到手势,”爱特梅尔公司产品行销经理Sherif Hanna说,“此外,我们还有8至12毫秒的超快首次接触延迟,比起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快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