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时代”该如何做好亲子互动
北京时间2013年06月06日消息,宝威科技网讯 ,环顾四周,智能手机和各种Pad早已侵入了每个家庭,一两岁的小毛头熟练地戳戳点点iPad早已不是新鲜事;打开手中的AppStore,教育分类下的各种App下载数量都很可观。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渗透每个人的生活,为孩子买一款不错的儿童应用软件,或者为自己选择一些有帮助的教育软件,成为越来越多年轻父母的选择。
与自己的父母不同,80后的爸爸妈妈们,自身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成长,他(她)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远高于前面几代人。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提高教育水平的理念,对于这一代父母,几无障碍。随便打开一位年轻家长的手机或者iPad,一定下载了形形色色的教育类App。
然而,有多少App能在家长们的电子设备中一直存活下去呢?尽管数量繁多,更新频率快,儿童教育类App同质化的现象极为严重。仅仅是儿童绘画,便可以找出诸多不同App,更不要说儿童有声读物中最常见的成语故事、睡前故事等等,各个应用软件内容大同小异,让父母与孩子难以选择。
难以选择的还有费用。虽然有数据显示,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近年来始终在持续增长。但是,相比动辄成千上百元的培训班、夏令营,免费或者几十元的儿童App支出似乎不值一提,但让习惯了互联网免费大餐的年轻家长们掏钱,似乎又不那么容易。在多数家长看来,现在的App似乎还没有 好到让自己心甘情愿“掏银子”的地步。
当然,还有一直以来对于电子教育工具有效性的争议。一位家长便表示,父母更应将时间放在培养孩子各种能力上。如果孩子经常使用iPad,甚至当作玩具的话,肯定对其它能力有莫大影响。譬如小孩子在玩的玩具车,在iPad上只能见其前后左右移动,但实际上,玩具车的种类多不胜数,有塑料、木、铁做的,有回力、遥控、回旋的,光是车轮,也不下几十种,触感的不同可刺激小孩的脑部发展。
有些App不符合教育理念
然然妈:教师
孩子年龄:8岁
孩子玩电子设备时间:周五、周六、周日每天30分钟-60分钟
点击率最高的App:捕鱼达人、愤怒的小鸟、骆驼天国、有声书库
从iPad1代到Mini,孩子最感兴趣的App只有一个类型,就是游戏。大概是因为初开始接触这些电子设备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因此那些益智类的App,他并不感兴趣,觉得太简单。但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太大了,最疯狂的时候,他缠着我们买了愤怒小鸟的T恤、植物大战僵尸的玩具……
我也曾给孩子下载过一些学习英语的App,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App都太过简单,动漫的画面做得很精致,但缺乏互动和客观的评价,孩子可能一开始会被吸引,但长此以往,并不能学得很深入。
有些评价看起来不错的App都是收费的,我觉得很难刺激我去下载,因为它们功能并不稀奇,书籍都可以做到。比如我曾经下了一个App的试用版,是做计算题的,孩子可以在iPad上训练2位数以内的加减法。可问题是,已经有口算天天练习册了,我为什么非要在iPad上练习呢?何况对视力还不好。还有些收费App没有试用版,我并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这种顾虑极大影响了我iPad上App的装机率。
从我的角度来看,很多App的开发者一看就没有教育经历,设计出的题目忽深忽浅,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这种教育类App我基本不保存。建议他们多和一线教师交流,真正从孩子的角度设计产品,这样除了游戏,我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推荐给孩子。
经常玩App小孩会“变笨”
橙橙妈:媒体工作者
孩子年龄:4岁
孩子玩电子设备时间:周六、周日,每天30分钟
点击率最高的App:宝宝学配对、宝宝颜色屋
孩子最喜欢的还是益智类App,比如拼拼图、做做题目:两张图有什么不一样?哪个是雨天,哪个是晴天?如果不理她,她自己一个人可以玩半个小时。
但我十分不愿意给孩子玩iPad,一来对视力不好,二来这些App极大弱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多App都是简单的线性结构,只需要孩子用一根手指点点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那孩子的其它手指呢?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我认为更重要,孩子很容易跟着这些App进入到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模式中,而不是在与周围环境的实际交往中,形成立体思维,长此以往,肯定会“变笨”的。
另外,这些电子设备都是“人机互动”,孩子都是和机器对话,必然减少与父母互动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利。
更多时候,我更愿意和孩子一起做做手工,剪剪纸,这样的游戏她玩多久我都愿意陪她。
话说回来,iPad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尽管我强制规定,每周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玩一玩,可她每天都会很坚持地问我一句:“妈妈,今天可以玩一下iPad吗?”
家长别老想着用iPad“偷懒”
凯凯妈:公司职员
孩子年龄:3岁
孩子玩电子设备时间:不定
点击率最高的App:工程师爸爸、米格宝宝日记、魔力小孩数学
让我列举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App,还真挺难的。因为孩子的兴趣在不断变化,一些App,他玩几天就没兴趣了。所以我常干的事情便是:下载、删除、下载……
现在所谓的“教育类App”太多了,AppStore里排在前面的大多是刷榜刷的,我还下载了App123等类似的第三方应用推荐平台,专找排名靠前的下载,可说实话,能让我满意的也不多。《工程师爸爸》最近用得比较多,因为它根据孩子的年龄,会推荐不同的“同龄应用”和“同龄图书”。比如我孩子三岁,他会推荐“3岁同龄应用”,大概是针对目标十分明确,我的下载率还是蛮高的。
装在手机上的《米格宝宝日记》,最近我一直在用的。它有点像微博,可以每天记录孩子的言行,拍照片和视频都可以,也可以把这些都上传到论坛里,有些家长的育儿随笔,对我还是蛮有启发的。不过类似的App蛮多,我准备再看看有没有人气更旺点的。
对于孩子玩iPad,我其实一直有点纠结。我觉得一些益智类的App还是挺好的,比如他最近很喜欢《魔力小孩数学》,把数字嵌入到一个个场景里,他一下就学会了。另外,当被孩子折磨地“抓狂”的时候,用iPad一下就可以吸引他全部的精力,我可以喘口气。可的确感觉对孩子视力不太好。
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和自己较劲:别老想着用iPad“偷懒”。
智能终端帮助自己教育孩子
豆豆妈:公司职员
孩子年龄:2岁半
孩子玩电子设备时间:很少
点击率最高的App:宝贝全计划、爱奇艺动漫、儿童故事电台
早在孩子不到2岁的时候,家里买了iPad,他就发现这是个好东西。尤其是里面不少视频网站的动漫频道,孩子自己“无师自通”,可以一步步点下去,打开自己想看的动画片。一开始,大人也控制不住,总是当着他的面玩,最后都会变成他玩。结果没过多久发现,孩子总是在眨眼睛,网上查了下,这是视力受到了影响。现在严格控制,很少给他看。
所以我比较喜欢《儿童故事电台》这个App,这里有不少获奖的绘本故事书,还有很多儿童歌曲,下载以后可以当MP3一样放给他听。一来省了我的口舌之累,二来也能让孩子安静下来,还不影响视力。
如果让我给妈妈们推荐一个App,和《儿童故事电台》同一个公司出品的《宝贝全计划》真心不错。这个App一开始便要求你设置孩子的出生年月,然后它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给出不同的养育方案:比如每天推荐一个食谱,早中晚三餐+两顿点心,自己就不用再操心了;还有一些测试,App会给出不同的测试题目,让妈妈每天带着宝宝锻炼相应的技能,每个月测评一次,看是不是达到了该年龄段的要求。
我现在每天在这个App上写日记,记录孩子的一举一动,还能直接录制视频并上传到网上,算是博客的功能。可因为在手机操作上,比博客简单多了,每天几句话,很方便。
不过,如果让我自己付费买一款App,我还是要考虑下的,似乎没有什么太好的内容,让我觉得必须要花钱买。现在孩子也精了,玩游戏的时候,只要点开“购买”界面,他会很自觉地关上,“妈妈,给我下载不花钱的游戏吧。”插图:李媛
链接孩子的新“保姆”?
我们可以下载很多种类的App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像儿歌、故事、智力游戏等。孩子们也很快爱上了这些内容丰富趣味无穷的电子产品。对此,许多家长松了口气,终于可以多点实践做自己的事情了。但家长们是否想过:这些年App产品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它们无法取代父母亲自教育和陪伴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70%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有平板电脑的家庭中,有70%的孩子(12岁以下)玩过平板电脑。这个数字在2011年是61%。
77%
那么,孩子们都用平板电脑做些什么?以下是美国的调查数据——
77%玩下载游戏;57%用来学习;55%用来在旅行时打发时间;43%观看电视节目;41%用来在餐馆吃饭或是其他活动时消磨时间;15%用来和家人或朋友联系。
77%
对孩子们热衷于玩平板电脑,家长们是怎么看的:
77%的家长认为平板电脑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77%的家长认为玩平板电脑会帮助激发孩子的创意。
25%
调查显示,有25%的家长为孩子下载了专门针对儿童开发的App。
46%
8岁以下的孩子在使用平板电脑或是智能手机时,都会玩哪些App?
42%的受访者玩拼图、数学、阅读、记忆等早教类游戏;46%的受访者玩“纯玩”类游戏;28%的受访者玩玩画图、作曲、制作视屏等创作类App;19%的受访者玩基于电视角色的App。
38%
调查显示,38%的8岁以下儿童玩过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如果以年龄来区分的话,1岁以下的占10%、2-4岁的占39%、5-8岁的占52%。
78%
通过对多所美国中学的调查,在州范围内组织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中,有78%的学生使用App复习,在考试前使用传统的课本复习的占59%。
对一款针对学生开发的数学类游戏App——“Motion Math”的调查显示,在使用过Motion Math的五年级学生当中,有10%的学生自信心和分数同步提高;有15%的学生分数提高;有95%的学生认为这款游戏非常有趣而且对学数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