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Surface是否契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北京时间2012年2月19日消息,宝威科技网讯, 微软(Microsoft)在其主要竞争对手-苹果(Apple)发表iPhone后,为避免在触控界面领域落于人后,亦发表其精心设计,配备当时全球最大(30吋)多点触控面板的计算机主机-Microsoft Surface。不仅如此,微软更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上市仅半年有余时,即于2008年7月发表其正开发的次世代操作系统-Windows 7,而应用于智能型手机的操作系统则称为Windows Mobile 7,以强化操作系统与触控接口之间的关联性。
目前微软量产的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或Windows Mobile 6,对触控接口的「用户便利性」(User-friendly)仍旧不足,终端厂商常须自己撰写韧体补足,增加开发成本,在程序执行时也易因资源消耗而减缓执行速度。如果未来操作系统本身即紧密地支持触控接口,终端厂商将可更便利地生产配备触控接口的PC或掌上型电子产品,也可望扩大微软在触控接口此一持续蓬勃发展市场的影响力,甚至挑战业界的先行者-对本身操作系统及人机接口采取较封闭态度的苹果。
在微软公开的展示影片中,其对未来人机接口的愿景甚至超过目前所见。无论在医院、商场或工厂中,人机间,以及人与人透过计算机的沟通,将不仅限于「触控」这个动作,透过因特网、传感器等技术,沟通不再有界线,消费者可以用视觉及触觉,达到最直观的沟通。因此,对微软而言,Microsoft Surface仅是一个开始,在微软的理想中,Microsoft Surface所使用的技术均将用于先进人机接口。
Microsoft Surface将触控界面发挥到淋漓尽致
Microsoft Surface外型如1张内建显示器的桌子,亦类似1970~1980年代极为盛行的CRT桌型游乐主机。Microsoft Surface可如iPhone一般地用手指拖曳方式搜寻图标(icon)。Microsoft Surface的图像软件和iPhone的图像软件不同,而是将照片散置桌面,不同人可同时操作不同张相片,并任意地用2只手指将照片放大、缩小及拖曳。其他如Google Earth、影片及音乐软件、诸如拼图及虚拟钢琴等游戏软件,均将Microsoft Surface多点触控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
Microsoft Surface触控面板原理和iPhone配备的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或其他触控技术均不相同。其他触控技术不是根据物体对面板进行物理上的接触而感应讯号,就是透过手指上所带的电、物体遮断面板上的光波或声波来感应讯号。而Microsoft Surface所使用的触控技术却是在主机内部以5部红外线摄影机及1部DLP投影机,直接侦测物体碰触面板产生的影像达到判别触控讯号的目的。如此一来,Microsoft Surface不像一般电阻式触控面板须直接对面板施加压力方能操作,触控力道不足还可能感应不到;也不像iPhone仅能用手指等带电物体操作,戴手套即无法操作。不过,为避免误动作,Microsoft Surface滤除了接触表面积过低或接触时间过短的讯号,使过细的传统触控笔仍然无法操作Microsoft Surface。
Microsoft Surface成本过高 技术复杂 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不过,Microsoft Surface的缺点亦因其触控技术所造成。由于采用摄影机侦测触控讯号,Microsoft Surface机体不但不易轻薄化,成本也大大提升。另外,由于侦测器必须追踪物体在各部CCD摄影机拍摄的方向来判断物体在面板表面的位置,若该物体以高速在面板上拖行,恐因CCD反应时间不足而产生残影。
另外,传统触控技术真的无法如Microsoft Surface一般,达到多人多点触控的目的吗?只怕未必,无论台厂禾瑞亚、奇菱;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McTronix;日厂EIT;甚至大陆厂商IRTouch等,均在2008年先后推出可多点触控的红外线或超音波式触控技术,若仅论以手指触控的流畅度、系统可判断的触控点数等特性,均已不逊于Microsoft Surface,且前述各厂商均已具备大尺寸多点触控面板量产能力。
不仅如此,目前Microsoft Surface使用的面板为30吋,需要5部摄影机;若面板尺寸持续增加,为避免系统出现死角,势必再增加摄影机数量,如此一来更将大幅增加生产成本;反观采用红外线或超音波的多点触控技术,目前都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状况下生产46吋触控面板,Microsoft Surface的技术显然失去经济效益。
那么,为何微软如此执着于红外线摄影机?那就得回到微软对人机接口的理想了。在Microsoft Surface的展示影片中,在手机零售店里,只要销售员将手机样品放在Microsoft Surface表面,Microsoft Surface即可自动侦测手机样品型号,并直接将手机规格、售价等消费者关心的数据显示在Microsoft Surface面板上;将手机或数字相机置于其表面,Microsoft Surface即可将手机或数字相机记忆卡中的档案散置于面板上,可直接用手指拖行方式将档案储存在另一台已置于其表面上的手机或数字相机记忆卡中;在赌场中,赌客只要将电子筹码置于其表面即可进行下注;而在餐厅中,菜单更可脱离纸本,只要点击桌面即可点餐,对于欲点餐的消费者而言,非常便利。
那么,这些功能是如何达到的呢?并非原先猜测的蓝牙(Bluetooth)技术,而是靠红外线摄影机。微软计划在商品表面「贴上」仅有红外线可看见的「标签」,只要商品置于Microsoft Surface表面上,红外线摄影机就可处理卷标讯号,进而显示商品规格或处理记忆卡中档案。不过,问题在于和目前已普及化的商品条形码(Barcode)或QR二维条形码(QR code)不同,目前全球尚无已成为工业标准的红外线标签,因此目前仅有微软特殊制造的样品才能达到展示影片中的效果。以目前微软提供美国AT&T手机专卖店的Microsoft Surface为例,仅有事先做好红外线标签的手机样品置于Microsoft Surface表面上,Microsoft Surface才会显示手机规格及售价等数据,将一般手机置于Microsoft Surface表面上,并不会有任何反应。
微软的梦和客户、供货商及消费者的梦是否一致?
仅举此例,就可看出微软推广Microsoft Surface及未来的先进人机接口的困难源于何处了。微软位于西雅图的总部拥有众多具备聪明才智及创意的科学家、工程师,并透过脑力激荡,勾勒出未来美好的远景;然而技术要付诸实现,即必须零组件厂商配合;即使有了产品,客户是否接受这个接口?是否符合经济效益?而第1线使用者又是否能运用这些功能自如?基础建设足够吗?在没考虑这些问题之前,就先勾勒美丽的远景,恐难迅速克服种种现实上的困难,甚至可能遭竞争对手捷足先登。
目前全球化经营模式及分工已非常普及,系统制造商宜以工作伙伴的角度,和供货商及客户紧密结合,共同筑梦,这种经营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总部同样在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公司。波音看到旧有洛克希德L-1011及麦道DC-10等3引擎客机汰换需求,及面对竞争对手空中巴士A330/340的强力竞争,遂与部分航空公司共同拟定飞机构型、与3家发动机制造商为新机种量身打造可推动新飞机的大型发动机、并大量将零组件生产外包,成功打造波音777型客机,获得市场上重大成功。
如前所述,虽然苹果在触控接口上占了先机,但由于其系统过于封闭,从上游零组件到终端产品供应链紧密控制,不像微软与众多终端厂商及零组件厂商具良好合作关系。若微软可善用这些长处,仍有机会急起直追,挑战苹果主导地位。